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钰之乌托邦

空想社会主义社会,美好,人人平等,没有压迫.就像世外桃源.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北方的狼族  

2010-06-23 23:09:46|  分类: Flyingfree的传说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北方的狼族

 

北方的狼族 - 钰 - 钰之乌托邦

中原一向对北用兵,把酒高歌的男儿是北方的狼族,其实却是指每一位征战北方的中华男儿。而那些当时和中原作战的以狼为图腾的北方民族,却恰恰是《北京一夜》中的狼族的杀伐对象。

92年的老歌,因为最近不断被翻唱,从一首小众眼里的超一流作品,回归到它本该有的流行高度。这本就是一首有着英文单词的纯中国文艺作品。它就像一首词或者一段散文诗一样,开放在厚厚的历史土壤之上。准确的说,是开放在老北京的胡同和城墙之上。/黄宏明)

 

歌的背后
one night in beijing,北京一夜。
陈升,一个台湾人,在中华文化的故地,北京,醉酒地安门。他仿佛听到古人魂灵的对唱、读白。此刻的他,有着传统中国文人的特质。忧伤、敏感、无尽遐思。中国文人的遐思每每总是吐纳着全世界最让人惊艳的句子和故事。这夜的北京,让一个中国文人仿佛看到了百世的战乱轮回,千年的战乱离歌——帝王布武,战事诏书,烽烟四起,妻儿离恨。/黄宏明)

百花深处的老情人  
  新街口,百花深处胡同。和临川晏几道的那句百花深处杜鹃啼无关。晏为北宋人。百花深处胡同的来历是明万历年间。相传那时,一对张氏夫妇于如今的新街口之南,购得十几亩田地,勤勤恳恳,种些瓜果菜蔬,转年又种得芍药、牡丹种种花卉,几年辛苦经营,使得这片田园,春有牡丹夏有荷,秋有菊花冬有梅,一年四季,花香不断。若赶上风儿一起,方圆几里都是一阵芬芳,引得京城内众多的文人雅士纷纷来到此处,赏花饮酒,文赋唱和,并给这里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:百花深处。张氏夫妇死后,园子也逐渐荒废败落,形成了民居街巷,但仍然沿用着那充满了诗意的美丽名字:百花深处。这个故事也很美,但却是个求之不得的完美,是凄美的反面。
  人说百花的深处,住着老情人,缝着绣花鞋。面容安详的老人,依旧等着那,出征的归人 很显然,这位女主角并不是张氏妇。这位老情人其实可以是任何战乱年代的一位妻子,丈夫兵出塞外,临走时他叫自己的妻子放心在家里等他。一等就是几十年,年轻的女子变成了老太太,但她相信丈夫一定会回来,所以她是面容安详的老人,每年都为丈夫做一双绣花鞋。


地安门的老妇人
   
皇城正门天安门,相对的北门为地安门。寓意天安地稳,万世基业。地安门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。因为是皇城的北门,凡是皇帝北上出征巡视时大多要出地安门。这位犹在痴痴等的老妇人,等同于百花深处的老情人。丈夫战死,妻子老死,一个城里,一个城外,他们的魂灵,千年仍旧互相呼唤。这时中国式的伟大爱情观,厮守是最高诉求。这里可能没有特定一个故事,但却可以想像有千千万万个故事。/黄宏明)
  :………………我已等待千年为何城门还不开
  女:………………我已等待了千年为何良人不回来


北方的狼族不是以狼为图腾的北方民族

 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
  把酒高歌的男儿是北方的狼族
  女:人说北方的狼族,会在寒风起,站在城门外
  穿着腐锈的铁衣,呼唤城门开,眼中含着泪

  谁是北方的狼族?以狼为图腾的北方民族?这个本无需太过深究。但很多人自以为北方的狼族应该是蒙古族,因为蒙古族是世界上最虔诚信奉狼图腾的游牧民族。满族人也以同样理由理解北方的狼族应该是满族。
  中原一向对北用兵,把酒高歌的男儿是北方的狼族,其实却是指每一位征战北方的中华男儿。而那些当时和中原作战的以狼为图腾的北方民族,却恰恰是《北京一夜》中的狼族的杀伐对象,比如明朝及其之前的满族。很多满族人说自己正是歌中的狼族,事实并非如此。直到清朝之后,满族代表中国抵御外辱,这时候的满族战士才是北方的狼族
  北方的狼族并不特指哪个族,也不特指北方民族,而是在北方为中华(北京)血战的每一位中华男儿,不分种族,他们在北方比狼更凶狠的杀伐着。
  这样解读下来,《北京一夜》其实是描述中国战士和战士妻子的凄美千年爱情故事,既可以从爱情角度解读,也可以从战争的角度解读,既是爱情也是狼性。这其中的一点点狼性,可能是据说《北京一夜》在台湾会被禁的原因吧。
    
(文/黄宏明)

出处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4746b6870100052j.html

 

    我,大口吃肉,大碗喝酒,把酒高歌,嗜生,嗜血,我是无所畏惧的狼族战士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36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